【科普】小儿胆道闭锁是什么病?

发布时间:2021-07-12 17:48:51

王正昕-岩山/沣石联合救助基金,是上海市岩华公益基金会的前身,主要专注因病返贫的先天性肝病儿童家庭改善生活困难,为符合条件的困境家庭患儿实行全额免费资助亲体肝移植手术,此前已资助各类疑难复杂儿童肝移植手术近200例,手术费用累计1000余万元。

那么,小儿胆道闭锁到底是什么病?为何需要肝移植?能早期诊断并治疗吗?

一、胆道闭锁到底是什么病?

胆道闭锁,是小儿胆道发育的一种先天性畸形,导致患儿的肝内、外胆管出现阻塞,使得肝脏内的胆汁无法顺利排出,进而损伤肝脏,继续发展为肝硬化、肝衰竭,最终只能肝移植。如果不治疗,进行性肝硬化会导致2岁前死亡。

二、胆道闭锁有哪些症状呢?

1、黄疸不退

大家都知道,新生儿出生后会有生理性黄疸,而胆道闭锁最为常见的表现也是黄疸,这也是许多胆道闭锁宝宝延误诊断的重要原因;需要注意的是,生理性黄疸多半在出生后2~3周后消退,而胆道闭锁宝宝的黄疸则通常不消退且日益加深,皮肤变成金黄色甚至褐色,胆道闭锁占新生儿长期阻塞性黄疸的半数病例。

因此,当宝宝出生后黄疸消退延迟,要予以重视,及时就医。

2、灰白色的便便

由于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无法自肝脏排出、进入肠道,胆道闭锁宝宝会排出不含胆汁的灰白色陶土样大便。有些宝宝出生时并无异常,但随后粪便慢慢变成棕黄、淡黄米色,最终变为灰白色陶土样。病程较晚期时,由于宝宝全身黄疸进一步加重,肠道黏膜内胆红素增高,浸染大便,偶可使其略现淡黄色,此时宝宝的尿色可变为茶色或酱油色。

3、腹胀如鼓的肚肚

由于疾病进展后期,胆道闭锁宝宝会因为肝脏持续损伤,继而出现肝、脾肿大,继而出现腹水,表现为腹部膨隆,腹壁出现一条条蜿蜒盘曲的曲张静脉,腹部高度膨隆、呼吸困难。这正是胆道闭锁发展至肝硬化晚期的典型表现,此时宝宝的生命已危在旦夕,只能寄希望于肝移植手术。

三、如何诊断胆道闭锁呢?

目前临床常用诊断方法和流程是:

① 病史+典型临床表现:进行性黄疸加重,灰白色陶土样大便,尿色加深至茶色;腹胀、肝大,腹腔积液等;

② 血液生化检查:可见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总胆红素增高,肝功能先为正常,以后转氨酶逐渐增高;

③ B超:可观察到缩小的胆囊或肝门区的纤维块,以及观察肝包膜下血流有无增多;

④ CT或MRI:观察肝脏和胆道形态;

⑤ 术中胆道造影检查:为目前诊断胆道闭锁的金标准。

四、早期诊断|滴血诊断胆道闭锁

在层层转诊和反复的检查中,不仅耗费大量的金钱、人力、物力,对于宝宝和妈妈而言也是巨大的身心折磨。往往到大医院确诊时,宝宝早已过了最佳治疗时机,只能等待肝移植手术挽救生命。此时,且不说手术风险提升,巨额的手术费用和稀缺的肝脏供体,更使得宝宝的治疗难上加难。

武汉协和医院小儿外科汤绍涛教授团队发现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-7(MMP-7)为胆道闭锁重要分子标志,并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MMP-7分子诊断的阈值标准。仅仅通过一滴血,体外无创检测MMP-7蛋白,能够将胆道闭锁诊断的灵敏度提高到98.67%,特异度提高到95%,整个检测时间只需4小时,费用降低到千元左右,确诊最小年龄提前到3周甚至更早。

五、如何治疗胆道闭锁?

现阶段,手术是治疗的唯一方式。胆道闭锁不经治疗将在2年内因为肝功能衰竭而失去生命。

1、葛西(kasai)手术

简单来说,葛西手术是切除肝门部闭锁的胆管组织,重新建立肝脏胆汁的引流管道,将其恢复引流至肠道中。由于胆道闭锁是肝内、外胆管的闭锁,闭锁的类型、程度不同,患儿的预后也不同。葛西手术的基本思路在于,切除闭锁的肝外胆管后,若在肝门附近可能有残存的微小胆管,则重建引流后,胆汁可能顺利排出,患儿得以存活;反之,则引流不畅,肝脏损伤进一步进展,最终进展为肝衰竭,只能寄希望于肝移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葛西手术的最佳时机是60天内。因为胆道闭锁肝脏损伤进展十分迅速,研究表明,60天后,肝脏损伤往往不可逆转,此时再做葛西手术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引流效果,最终需要肝移植。

2、肝移植

肝移植是先天性胆道闭锁发展至终末期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。在小儿肝移植中,先天性胆道闭锁所占比例接近一半,其中1岁以内中,所占比例约90%。葛西手术后约67%的患儿仍需肝移植救治,由此,葛西手术成为了患儿在接受肝移植以前的一种重要的过渡性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