暴雨灾害过后常见传染病及预防?

发布时间:2021-07-27 13:28:58

河南暴雨的消息

牵动着无数人的心

多地救援正在紧急进行中

……

 

1000.jpg



俗话说“大灾之后,必有大疫”,

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

直接影响固然巨大

这场灾害过后的防疫工作

同样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

 

洪涝过后

要警惕传染病的发生

大雨过后,由于水源污染、人员集中、因疲劳而免疫力下降等诸多原因,洪水泛滥往往也是疾病爆发的预兆。

传染性疾病风险主要包括:


■  肠道传染病

当水资源缺乏、卫生条件被破坏、日常生活环境被污染时,肠道传染病传播风险会明显增加。

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、伤寒、肠道病毒感染、甲型或戊型肝炎、霍乱等。此类传染病主要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,以消化道症状为主。

肠道传染病的特点是潜伏期较短,发病急、传播快、传染性强、危害性大,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,很容易造成某种肠道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与爆发。


■  呼吸道传染病

呼吸道传染病的致病原因很多,包括细菌、病毒、衣原体和支原体等,传染病患者是呼吸道传染病最主要的传染源。洪灾灾区的临时避难点房屋简陋拥挤,空气流通不畅,卫生条件比较差,再加上饮食不规律,人们的抵抗力下降,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传播。

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麻疹、百日咳等。


■  皮肤传染病

洪涝灾害期间由于躯体长期浸泡在水中,容易导致各种皮肤病发生,比如:

手足浸渍: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糜烂、脱屑和渗出,严重者可造成皮肤局部感染和溃疡,通常位于手指和足趾间。

皮肤藓病:洪涝灾害时,生活环境温暖潮湿,若此时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已造成各种藓病多发。


■  自然疫源性传染病

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,大量鼠类和动物迁徙到高地,形成新的疫源地,会导致相应的疾病传播,常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钩端螺旋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等。

此类疾病发病急,病情进展快且死亡率高。


■ 虫媒性传染病

由于降水、气温、空气湿度与地面植被等条件的变化,促使很多病原体繁殖加速,并且滋生出大量协助病原体传播的昆虫媒介。由虫媒传播的疟疾、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风险会大大增加。


洪涝灾害之后,饮用水的卫生条件难以得到保障,特别值得重视的是:洪涝灾害污染水和食物发生的传染病常呈暴发流行,加重次生灾害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以下几点请务必注意:


关注手卫生

以下场合需洗手:

1、 进食前,如厕后;

2、 处理加工食材后,包括猪肉、家禽、鱼类等;

3、食品加工人员在如厕或者稍事休息后、开始工作前均需用肥皂洗手,酒精类免洗消毒液不能替代用肥皂水洗手;

4、 给小孩换过尿布或给小孩清洗肛门后;

5、 照顾病人前后;

6、 处理伤口前后;

7、 擦喷嚏、擦鼻涕、咳痰后;

8、 处理动物尸体或者动物排泄物后;

9、 清理垃圾后。


安全饮水,安全饮食

1、 保护好饮用水源,防止生活垃圾、生活污水等引起的水质污染;

2、 提倡饮用开水,不饮用生水;

3、 食物入口前需检查有无霉变或变质、有无煮熟;尽量食用新鲜饭菜;

4、 营养不良可促进灾后传染病的流行,政府部门需评估受灾群众的营养状况,满足人群的食物需求和基本的营养需求。


合理处理废弃物

1、 建立固体废物的贮存、收集和处理系统,设立单独的洗衣洗澡区域,生活污水池和排污沟渠,建立足够的公共厕所,避免粪便、固体废弃物、液体废弃物污染水源;

2、 灾区群众需共同维护居住环境,切勿随意丢弃生活垃圾、随地大小便;

3、 集中收集、处理医疗废弃物。


媒介生物的控制

1、 配备专门环保人员,选择适合本地、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蚊、蝇、鼠的密度监测;

2、 对粪便、废弃物的及时、合理处理,减少蚊、蝇、鼠的孽生;

3、 疏通沟渠,填平洼坑,清理室内外污物,有目标地进行消毒;

4、 必要时,使用灭蚊剂处理过的蚊帐可减少疟疾的发生;

5、 健康宣教,提倡群众维护环境卫生。


疫苗接种

1、 灾后尽快恢复和建立儿童常规免疫接种服务体系;

2、灾区若出现了疫苗可预防的,且对群众产生危害的疾病,应对灾区群众接种相应的疫苗,如狂犬病疫苗、破伤风疫苗;

3、疫苗种类的选择及接种范围应根据灾情、季节、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来决定;如洪灾一般发生在夏秋季,可选择的疫苗品种有乙型脑炎、甲型病毒性肝炎等。